"李工你看这墙面!不是说刷了保护剂能保十年吗?"
项目经理老张攥着手机的手都在发抖,视频里斑驳脱落的混凝土墙面像一巴掌甩在他脸上。这是某高端商业体项目交付前最后一道工序,现在整面清水墙就像被泼了硫酸的少女,甲方爸爸的怒火已经烧到了集团总部。
这不是孤例。入行二十年的采购总监王姐悄悄告诉我,每年至少有三位数的项目在清水混凝土保护剂上栽跟头——有人花大价钱买了进口货,三个月就现原形;有人被"包工包料"的施工队坑得血本无归;更有人在验收时被专业机构一纸报告打回原形......
今天这份避坑指南,是我们走访了7个翻车现场,对话上百位工程老炮后整理的生存手册。建议收藏转发,关键时候能保住你的职业生涯。
图:蓝宝案例实拍
某文旅项目采购负责人至今不愿回忆那个暴雨夜——号称德国原装进口的保护剂,在连续三天的梅雨中竟让墙面渗出诡异的黄色泪痕。事后调查发现,所谓的进口资质文件,不过是花2000块找人PS的杰作。
「避坑重点:」
同样的暴雨考验,不同的命运走向
图:蓝宝案例实拍
去年震惊业界的某美术馆事故,问题就出在施工环节。工人为赶工期,在湿度超标时强行作业,导致保护剂与混凝土之间产生"夹心层"。一年后涂层整片剥离的场面,比当代艺术展更令人震撼。
「致命误区清单:」
图:蓝宝案例实拍
"肉眼看不出问题"是最危险的错觉。某开发商在验收时省去了渗透性测试,结果交付半年后,混凝土表面开始出现盐霜结晶,远看就像墙面得了白癜风。
「必备验收三板斧:」
如果此刻你正盯着出问题的墙面冒冷汗,记住这三个救命锦囊:
往期推荐: